首頁
學校概況
黨政機構
教學机构
人才培養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國際教育
  • 繼續教育
隊伍建設
  • 人才政策
  • 招聘信息
招生就業
  • 招生信息(本科生)
  • 就業服務(本科生)
  • 招生信息(研究生)
  • 招生信息(國際生)
相助交流
  • 國際相助交流
  • 地方相助交流
媒体 · 聚焦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聚焦 > 正文

拉長長板 補齊短板 鍛造新板 浙江探索加速建设高教强省特色路径

新聞來源:浙江日報點擊數:更新時間:2025-02-21

浙江高等教育又將迎來關鍵一戰。

眼下,教育部正在研究新一輪“雙一流”遴選標准。作爲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國家戰略,能否入選“雙一流”建設名單,已成爲权衡各高校學科建設水平和各省份高等教育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准。

近年來,迫切想要補上高等教育短板的浙江,頻頻發力。2023年初,浙江提出鼎力大举實施高等學校“雙一流196工程”,爲高等教育發展按下“加速鍵”。同年8月,浙江又召開首次高等教育強省暨高水平大學建設事情推進會。過去一年,省委、省政府逐校審議通過12所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一校一策”方案,爲高校买通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通道。種種信號讲明,浙江正探索一條加速建設高等教育強省的特色路徑。

新路徑上的浙江高等教育如何揚長補短?作爲科技人才創新的重要交彙點,高等教育又如何發揮“龍頭”作用,釋放更多動能?

拉長長板

省屬高校實現“零的突破”

前不久,2024年度全國重點實驗室名單確定。西湖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溫州醫科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4所省屬高校牽頭申報的4家全國重點實驗室位列其中。這也意味著,由我省省屬高校主持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實現“零的突破”。

全國重點實驗室一般由幾家高校、科研機構或企業配合組建,彙聚國內各個重點學科領域最頂尖的科技創新力量,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作爲科研導向。從公開信息來看,能作爲牽頭或參與單位的高校,絕大多數是“雙一流”建設院校。而浙江4所“雙非”省屬高校能夠牽頭申報乐成,也正體現了高校在相關領域的科研實力。

例如,溫州醫科大學的視覺康健全國重點實驗室,配合建設單位是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牽頭申報的全國重點實驗室,配合建設單位是複旦大學、河南大學。這些共建高校,無一例外都是“雙一流”。

根據遴選規則,在原省部共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僅有30%的實驗室能通過重重審核篩選,申請乐成。“視覺康健全國重點實驗室的乐成獲批,讲明了溫醫大在視覺康健領域是全國領先的。接下來,要繼續拉長我們的長板。”溫醫大科技處相關負責人說。

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重大科創平台、國家重大獎項,是沖擊國家“雙一流”的關鍵焦点要素,基础目的也是爲了補齊高校對科技創新貢獻度不足這一短板。“隨著由我省省屬高校主持的全國重點實驗室陸續落地,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零的突破’,讲明我省高校學科硬核實力增強,爲加速建設創新強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發揮出更重要的學科支撐和人才聚集優勢。”省教育廳高教處處長藍鄧駿說。

補齊短板

11個設區市實現全覆蓋

今年9月,衢州學院將迎來學校曆史上首批自主培養的碩士研究生新生。

隨著衢州學院乐成獲批碩士學位授予權,浙江11個設區市實現碩士點高校全覆蓋,爲省內高等教育版圖補齊一塊關鍵短板。

在最新的增列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名單裏,浙江高等教育還有不少亮點。好比,浙江新增博士點較上一輪增長80.77%,新增碩士點居全國第二。浙江農林大學新增碩博點總數位列全國第一,共16個。浙江海洋大學首次申博乐成就獲批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 

在藍鄧駿看來,這些數據的背後,折射的恰是近年來浙江各高校學科建設能力的快速提升。

一方面,學科建設是“雙一流”建設中最關鍵的一環。隨著省屬高校逐步形成優勢學科雁陣花样,浙江高校沖擊“雙一流”建設名單的後勁變得越來越足。

另一方面,普通高校是一個省份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盤。浙江高等教育正逐漸成爲科技人才創新和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新優勢。

以衢州學院爲例,新增的3個碩士點與地方特色産業發展需求緊密契合,形成“學科鏈+人才鏈+産業鏈”的特色發展路徑。衢州被稱爲中國氟矽之都,該校质料與化工碩士點按需設置了氟矽精細化學工程、氟矽新质料工程和化工資源高效清潔利用三個偏向,目的就是滿足當地企業對氟矽領域高層次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

此次新增碩士點數量並列全國第二的PP电子學院,也正探索將育人科研嵌入地方産業。由博士、教授領銜,長期駐紮企業開展服務的“1139”科技小分隊,已成爲PP电子學院孵化本土新質生産力的一面金字招牌。

鍛造新板

新賽道實現“彎道超車”

近年來,中國的高等教育版圖悄然發生變革。“新型研究型大學”正在進入更多人的視野,也被越來越多的省份視爲實現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一種關鍵戰術。

發力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也是浙江超常規推進高等教育建設中的關鍵一招。藍鄧駿將高等教育賽道比作高速公路,他解釋道,傳統高校賽道“車流量”大、其他省份的許多“車”已領先浙江不少路程,浙江想要在較短時間內實現“超車”,很是困難。新型研究型大學賽道“車輛”總數相對少,且各省份的出發時間差不多。

目前,全國已經設立或“十四五”擬設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共有8所,其中包罗浙江的西湖大學和甯波東方理工大學(暫名)。據公開報道,2025年杭州還將重點推動籌辦“錢塘大學”。

可以說,在新型研究型大學這一賽道,浙江暫時取得了一定的先發優勢且走出了社會力量捐資辦大學的特色路徑。

甯波東方理工大學(暫名)校長助理、戰略規劃與發展部部長葉文明認爲,從高校發展的社會需求來看,浙江高度發達的民營經濟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更先覺察到了人才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性,高校也有著真正面向産業需求進行有組織科研、培養高精尖人才的內在需求,産教供需相互耦合,催生了校企聯合育人、技術協同攻關、企業捐資助學和企業捐資創建大學等差异模式。

以針對新型高校的個性政策爲例,浙江近年來出台的相關文件,涉及到新型高校建校申報以及建設發展的方方面面。葉文明說,現有國家政策對學位點的設置,遵循從本科專業到碩士點再到博士點的遞進路徑,從招收本科生到擁有博士招生資格,需要十余年時間。而省裏的相關文件,就明確提出要支持新型高校加速培育和申報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爲新型高校爭取了更多的發展時間和空間。

“共性+個性”的政策供給優勢,更推動了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在新型高校的加速落地。2024年,西湖大學延攬了30位世界優秀科學家加盟,截至年末,該校博士生導師數量達到240人。國際化、年輕化的人才隊伍,創造了19項原創性结果陸續産出並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上。與此同時,科技創新還有力驅動産業創新,帶來顛覆性變革。在甯波東方理工大學(暫名),14名院士、51名國家級人才彙聚校園。

“總體來說,浙江已經形成了一種政府、社會、高校力量多元投入、多元共治的新型高校發展路徑,這對于後續繼續培育新型高校、建設高校強省是很是有益的。”葉文明說。

——發布于2025年2月21日《浙江日報》

http://zjrb.zjol.com.cn/html/2025-02/21/content_3806506.htm?div=-1


文: /    图: /   审核: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