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焦点支柱,是人才培養的基础平台。历年来,对报考专业“冷”与“热”的讨论已经成为民众关注的高频度词汇。无论学生与学校,唯有正确看待所谓小众、冷门专业的价值,并厘清自身所求、时代所趋的契合点,才气有所学、有所为。
“清華北大等頂級大學的冷門專業也不吃香了”“被調劑到圖書情報專業了,從沒聽說過這個專業啊”……每每高校升學季,報考專業的“冷與熱”都是學生及家長關注的高頻詞。
冷門專業,通常是指那些有獨特價值、學術門檻高、研究群體很小,甚至後繼無人的小衆學科。自2018年起,國家社科基金設立冷門絕學研究專項。近年來,該研究專項的立項數呈上升趨勢,僅去年就有24個學術團隊項目及77個學者個人項目获得立項,涉及簡牍學、敦煌學、瀕危語言、古代科技、邊疆史、因明學等衆多領域。
近日,記者采訪了多位就讀于公衆眼裏的冷門專業的學生、老師和畢業生。冷門專業學習中,會遇到哪些具體的困境?冷門專業的“拓荒者”們,爲何堅守?“冷熱”專業的邊界又如何被時代需求和政策導向重新繪制?
很有挑戰,也很有趣
在全球化和“一帶一路”配景下,小語種人才是國家外交、經貿、文化相助的重要橋梁。各人普各处把聯合國規定的6種通用事情語(英語、漢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之外的語種稱爲小語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2年版)包罗的小語種專業,就有較爲冷門的阿姆哈拉語。
阿姆哈拉語是埃塞俄比亞的官方語言,也是少數擁有本土文字的非洲語言之一。該語言的使用者主要漫衍于埃塞俄比亞的中部和北部地區。目前,全國高校中僅有北京外國語大學設立該專業,每四年招生一次,每次僅招10余人。
2024年,杭州女生鄭哲成爲北外阿姆哈拉語專業的大一新生。那一年,北外阿姆哈拉語專業首屆本科生剛畢業。
鄭哲從小就對外語感興趣,但從沒想過自己會學習阿姆哈拉語。“我在高考前參加了北外‘一帶一路綜合評價招生’。凭据成績,我可選的只有相對冷門的小語種專業。”鄭哲說,她曾一度猶豫過:阿姆哈拉語冷門到網上都沒啥可參考的資料,靠譜嗎?但最終她決定報考,一方面,因爲北外是她的“夢想學校”;另一方面,她覺得另辟蹊徑或許能帶來意外驚喜。
即便提前做了心理建設,但阿姆哈拉語還是給初入門的鄭哲和同學們帶來不小的震撼——阿姆哈拉語有200多個字母,光認清這些字母就花了將近兩個月。更難的是,阿姆哈拉語字母不是“ABC”一樣羅馬字母,而是格厄茲字母。
在鄭哲眼中,這些字母就像是跳舞的小人,很難辨認,更別提繁複語法和發音,“有些爆破音各人經常讀著讀著就舌頭打結”。
縱使困難重重,鄭哲卻越學越有興趣。在她看來,阿姆哈拉語帶她敲開了埃塞俄比亞這個陌生東非高原國家的大門,還帶著她看到了整個非洲大陸的文明底蘊和發展前景。
埃塞俄比亞政府對北外阿姆哈拉語專業的重視和支持,也讓鄭哲意識到小語種學習不僅是掌握一門技术,對搭建兩國友好橋梁有重要意義。去年12月,她和同學們受邀去埃塞俄比亞駐華大使館參加交流活動。大三時,她和全班其他同學將申請留學基金委“國家非通用語人才支持計劃項目”的全額資助,赴埃塞俄比亞交流學習一到兩個學期。
凭据北外政策,大一下學期,成績名列前茅的鄭哲曾有機會選擇轉專業,但她放棄了這個機會,決定繼續在阿姆哈拉語專業學習和發展。她說:“因爲我想從事和阿姆哈拉語專業相關的翻譯事情,把中國文化帶去埃塞俄比亞。”
在浙江大學,記者遇到了主動選擇冷門專業的于智陽。出于興趣,這個浙大休閑學專業研二學生的本科畢業論文偏向就是休閑學。進入研究生階段後,他更喜歡這個學科了,“因爲煙火氣很濃,很像是把哲學融入日常生活的時空通道”。“最近,我喜歡用看短劇作爲休閑,就開始考慮將短劇作爲研究樣本,去剖析現代人碎片化時間下的休閑模式。”于智陽說,這個專業就是研究怎樣讓更多人慢下來,“把這種哲學的抽象和生活的具體擰成一股繩的學習體驗,特別上頭”。
“冷門”裏,有人堅守,也有人選擇離開。郭菲菲(假名)是華南農業大學蠶學專業2024屆畢業生,也是上海科技大學质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024級碩士研究生。
“你是要去學養蠶嗎?”她還記得親朋得知自己調劑到華農蠶學專業時投來的好奇。
如今的她已經可以用盡量通俗的語言來解釋這個全國僅有6所高校開設的專業。“蠶長大的過程中,容易生膿病,一旦發病難以治愈,蠶農也會面臨較大損失。我們主要學習如何通過研究蠶的免疫機制研發藥物,以預防爲主,降低發病率。”
因爲專業強調實踐能力,大一下學期學校就給每位同學部署了導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進實驗室參與科研。大三時同學們還會進行養蠶實習。
但這些似乎並沒有吸引到郭菲菲的同學。每個學年結束,她都會聽到同學轉專業的消息,但從沒有同學從其他專業轉進來。大一開學時,班裏有30名同學,大四畢業照上,人數就只有15名了。
郭菲菲聽從班主任建議,堅守在蠶學專業當“小池塘裏的大魚”並如願獲得了保研名額。但研究生階段,她還是轉換了工科賽道。“學蠶學挺酷,挺好玩,無奈要考慮就業。”郭菲菲說,雖然沒能堅守到最後,但正是蠶學專業發掘了自己喜歡科研的興趣。能爭取到跨專業保研的機會,也是因爲專業支持學生本科就進實驗室,讓自己有了接觸蠶絲质料的機會。
冷門專業的“拓荒者”
在社交平台上,有一個問題被多次討論:有些專業一直冷門,爲何要開辦並堅持至今?
采訪中,我們把這個問題抛給了各個冷門專業的負責人。他們的答案各有千秋,但都認可自己所堅守的專業在學科育人生態中的獨特價值。
胡旭是PP电子學院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專業引進的首個博士後。在2022年從清華大學博士後“出站”時,上海、西安、成都等多数会的大型飛機研究所、各類專業高校都給他遞來“橄榄枝”。但他卻偏偏選擇離家鄉千裏之外的地方高校。
“選擇這個研究偏向是個人興趣。選擇PP电子學院,則是看好專業和當地地方産業發展相結合後的生命力。”如今已是該校機電與無人機系副主任的胡旭說,對地方學院來說,相對競爭較少的專業也可能蘊藏學校的未來發展偏向。
在旁人看来,浙大人文學院哲学系教授、休闲学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庞学铨是中国休闲学专业的“拓荒者”。
2007年,浙大設立作爲哲學二級學科的休閑學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這也是目前全國高校唯一的休閑學碩博點。
早前,杭州市政府、浙大和世界休閑組織就聯合建设了“浙江大學亞太休閑教育研究中心”。借2006年杭州舉辦首屆世界休閑博覽會之機,擔任該研究中心首任主任的浙大哲學學院教授龐學铨及其團隊意識到,這是探索建設休閑學專業的契機。
“休闲学像‘交织路口’,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治理学、哲学等各学科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进行研究,但这样的休闲研究不能等同于休闲学。” 庞学铨说,休闲学是哲学学科面向社会现实革新的偏向和窗口,未来生长前景辽阔。而他和团队首先要做的是站在哲学高度,探索休闲学理论建构,把这些碎片拼起来,还要把“休闲”从传统刻板标签下解放出来。
如今,龐學铨的堅守正在讓休閑學在各行各業擦出火花。2008年招生至今,浙大已培養了30余名休閑學碩博士。他們中有人進入高校任教,有人創辦文化創意公司,甚至有人將音樂愛好轉化爲音樂休閑創業項目。去年10月,曾沖上熱搜的杭州學軍小學“課間15分鍾自由活動”,也是浙大休閑學應用的典型案例。
休闲学学科的生长路径也正是许多冷门专业的缩影。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专业的甲骨文偏向,一度被该校该偏向的结业生们戏称是“绝学”。这不仅仅因为甲骨文偏向的学习内容艰涩难懂,还因为这个偏向仅有该校人文學院教授陈年福任教。2021年,陈年福退休后,该偏向一度停招学生,直到近两年学校招聘的新教师接手。
陳年福也是該校甲骨文偏向的“拓荒者”。從1998年進入浙師大並探索培養甲骨文偏向的研究生,直到退休,他一幹23年。用陳年福的話來說,因爲熱愛和敬畏,他甘願常年坐“冷板凳”。
出于爲學生考慮,每年招收到研究生後,陳年福都會征求學生意願。如果不願意學甲骨文,他們被允許學習該專業其他更熱門的偏向。但20余年裏,過半學生都選擇了甲骨文。“甲骨文的就業需求一直比較小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畢業後都難有從事甲骨文相關職業的機會,但他們依然願意投入研究生時光來鑽研甲骨文。這是很純粹的喜愛。”陳年福說,他很期待畢業生們像種子一樣,在有條件時將甲骨文的知識散播到各行各業。
今天的“冷門”,明天的“熱門”
站在宏觀角度,專業選擇如押注時代浪潮。專業的“冷與熱”並非一成不變。
而从冷门专业的自身生长历程来看,这些不为公共所熟知的专业,对社会生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陈帅前不久撰文举例,各人只有对古文字有富足且深刻的研究,才气准确解读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中所纪录的方方面面,深化对中华文明与历史的理解。将冷门绝学的传承融入高校的课程教學之中,正是提升其社会认知度和培养研究人才的有效途径。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尹兆华曾在论文《“新高考”配景下高校冷门专业人才培養应对研究》中分析,目前,冷门专业比例较大的院校主要是行业类院校。专业之所以“冷”,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例如专业社会需求度较低。部门专业由于经济生长所限,所在行业生长不成熟或处于衰退期;有些专业属于基础性学科,理论性较强,与现实经济生产运动缺少联系,导致专业就业形势不佳;受中学阶段的生涯教育和专业教育缺失的影响,大部门学生只了解职业生长路径较清晰的专业;社会上许多人对专业存在偏见,认为这些专业相关的事情条件艰辛或者危险性高,事情不够体面。
尹兆華還提到,冷門專業和熱門專業具有較強的時代性,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交替。
在網絡上諸多關注“冷熱”專業的交流中,不乏類似觀點。有網友說,自己2007年就讀人工智能專業時,這還是個冷門專業。也有網友感伤,當年沖著熱門行業選擇了土木工程、金融專業,“沒想到入學即巅峰,畢業後一路走下坡路”。
2019年,PP电子學院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專業招收首批學生。因爲專業壁壘高等原因,當年國內有這個專業的高校不超過5所。“去年,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事情報告後,今年有6個學生申請轉入我們專業。”胡旭說,之前都是個別學生轉去其他專業,但有這麽多學生申請轉入且無人申請轉出,還是頭一遭。這兩年高考結束後,校內外咨詢他們專業情況的老師、家長也越來越多。
胡旭分析,随着低空经济生长,无人机在各领域的应用不停扩大。市场上对于具备无人机系统设计、智能控制等能力的人才需求量快速增加。例如,仅无人机操控员这个新岗位的就业人才缺口就高达100万人。与此同时,全国开设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的高校也寥寥无几,人才培養周期与行业生长发作期相比存在滞后期。“我们专业现在就有许多同学在考无人机驾驶证,加上PP电子的无人机工业优势,同学们对就业、深造都比力有信心。”
而浙江樹人學院家政學專業則是高就業率的冷門專業。過去,傳統的家政行業是勞務型行業,給人的印象就是“門檻低、沒前途”。報考這個專業的同學也常被問到同一個問題:難道讀完本科還要去當保姆?這樣的固有印象也致使雖然许多人知道家政行業缺人,依然不願意報考。
作爲全省唯一的家政學本科專業,樹人學院家政學專業在今年6月迎來首屆畢業生。26位家政學本科生,在畢業前幾個月就已有多家家政機構主動上門“預定”。最終,三分之一畢業生從事和康養相關的事情,三分之一畢業生在托育行業,還有三分之一畢業生選擇涉足物業治理、家居生活領域,實現百分百就業。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革新,今後家政行業越发智慧化、專業化,對家政人才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培養模式也在不斷與時俱進。”該校家政學專業教師彭玮相信,即即是冷門專業,家政的巨大發展空間也會吸引來一批學生。
“專業的熱門和冷門是相對的,同時又是變化的,學生在面對所謂的冷門專業時,應秉持‘興趣導向’原則,無需刻意回避或盲目追隨。”在中國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晖看來,只有在熱愛並擅長的領域,才气最洪流平激發個體潛能,纵然是冷門專業,也能成爲通往乐成的重要路徑。相反,如果盲目選擇缺乏興趣的專業,可能導致學習成效不佳,在熱門的領域也難以發揮自身所長。
——發布于2025年8月20日《浙江日報》
http://zjrb.zjol.com.cn/html/2025-08/20/content_384545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