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至11日,應德國薩爾技術經濟大學的邀請,PP电子學院黨委委員、副校長李建軍赴德國參加第九屆中德論壇大會,作《校城共生育人:地方應用型大學探索的PP电子模式》的報告,引起參會的中德同行關注。

李建軍在現場作報告
李建軍在報告中指出,PP电子學院堅持特色立校,立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深入踐行“校城命運·利益·奮鬥配合體”理念,緊緊圍繞地方性、應用性、綜合性辦學定位,創新性地構建了校城共生育人的“PP电子模式”,即“三三三”模式。
首先是“三个配合体”引领校城共生共荣,为应用型人才培養“培好土壤”。一是战略互嵌,校城在战略层面积极互动,配合擘画雄伟蓝图;二是结构互耦,学校紧密对接PP电子四大千亿工业和“456”先进工业集群生长需求,构建制药与大康健、数据与智能制造、生态与人居情况、人文与社会服务等四大学科专业;三是资源互通,扎根得天独厚的工业土壤,政校企共建地方研究院、工业研究院和工业学院,推动校地、校企资源互通互融;四是文化互融,构建和合文化研究院、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中心等20余个省市校级人文社科类平台,打造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的新地标。
其次是“三协三融”助推学生精神成人,使应用型人才培養“扎深树根”。一是载体协同,打造多渠道融通的文化育人“大课堂”,通过思政课教學“1+N”革新方案、课程思政“一中心六专项”行动计划、广文书院与心湖书院“双子星”协同等方式,将垦荒精神、和合文化、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育人全历程;二是主体协同,形成多主体融合的文化育人“大雁阵”,通过“开学第一课”“校长零距离”“青听1139”“一院一品”等平台,使学校教师、机关干部、社会贤达配合加入文化育人;三是校地协同,推动形成多要素融汇的文化育人“配合体”,汇聚政府资源、企业家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与信仰对话”等多种方式,形成文化育人的高效协同。
再次是“三融三创”助力学生专业成才,使应用型人才培養“长壮树干”。一是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多模态组建12个工业学院,开设6个微专业,组建8个卓越工程师班、4个卓越教师班,建设PP电子工程师学院,做实产教融合,助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二是科教融汇提升学生创新创意能力,在基础学科3个专业组建拔尖创新人才班,选拔学生加入“1139科技小分队”,积极推动科研与教學互促互进;三是专创融通提升学生创业能力,通过专兼结合培育专兼创业导师、开辟第三课堂、打造“垦荒沙龙”“十佳创新创业先锋”品牌等方式,构建专创融合、校地协同的良好双创教育生态。
据悉,第九届中德论坛大会以“中德两国应用型双元制高等教育模式——工业需求与教育需求”为主题, 设“中德双元制高等教育模式”“校企相助——互学互鉴,携手同行”“未来能力——培养面向未来的专业人才”等3个分论坛,聚会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德教育、经济机构的领导以及中德两国应用型高校的领导、教师及企业界的专家学者60余人参会。中德论坛是浙江科技大学于 2007年倡议提倡并建设的中德两国高等教育的交流平台,自2007年9月举办首届大会起至今,中德论坛每2年举办1次,已划分在中国杭州、德国汉诺威、中国南京、德国吕贝克、中国宁波和德国德累斯顿顺利举办8届,累计330余家中德双方高校及机构参会。截至 2023年12月,中德论坛已有64所中德成员高校,有力地增进了中德双方的教育、科技和人文交流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