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題目 |
屏隔美學——研究世界華文文學的一種理論要领 |
報 告 人 |
李诠林 (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博導) |
報告时间 |
2024年12月10日 8:00-9:45 |
報告所在 |
一號樓1208教室 |
報 告 簡 介 |
李诠林,文學博士,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導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問教授,福建省第八屆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委員,福建省台港澳暨外洋華文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世界華文文學》叢刊總編輯,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青年學術事情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文化産業治理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顧問,“雁歸來”智庫執行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項目、博士後基金項目等項目評審及鑒定專家。曾主持《美國漢學家的台灣文學研究(1970-2012)》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出书相關學術專著5部、編著8部;发表相关论文百余篇。主要从事中国现今世文学、文化工业治理、留学生研究、艺术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屏隔”“屏隔诗学”“屏隔美學”等“屏隔美學”理论系列看法由李诠林教授提出并在多篇(部)果真发表或出书的论著中进行论述。 本次講座李诠林教授將對“屏隔美學”这一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说。屏隔是有关空间的问题,但除了本义上的空间以外,文艺创作中的屏隔更多的指的是一种象征意义,是一种意象,好比心理空间、隐私空间等均为虚化了的空间,心理空间、心理距离实际是一种转喻,而心理屏隔则是一种隐喻,由此也可以推知,“屏隔”、“屏障”、“屏风”等更多的时候是以文化隐喻的形态泛起的。屏隔另有制造神秘感、制造威严的作用。在一个空间的差异位置放置屏风,或者从空间中的差异位置视察空间中的屏风,以及由屏风离开的空间,会使视察者有差异的感受。以台港澳暨外洋华文文学为主要体现形态的世界华文文学,具有“屏隔”的奇特美学属性,研究这种美学属性的要领可称之为“屏隔诗学”,以及“屏隔美學”。外洋华文作家不即不离的跨域写作,无论对海内生存经验照旧外洋生存经验,都具有一种“间性”的审思性质。海内和外洋的双重经验,既是他们的生活现实,也是他们审视、比对和省思的文化优势。他们既不能完全脱离中国文化来看取外洋的异质文化和自己外洋的异样人生,也不能无视自己的外洋文化经验来审视和反思中国文化。外洋华文作家所以受到特此外关注,正是来自他们双重文化身份的跨域写作所泛起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优势,而这种特征与优势恰恰来源自“屏隔”。由此出发,“屏隔美學”乃是研究、阐释世界华文文学的一种有针对性且有效的理论要领。中国神话中历来有重空间、轻叙述、非事件性的传统。以“屏隔美學”来解读世界华文文学作品,正是这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涵化、传承、弘扬和创新性生长。 |
承辦單位 |
人文學院 |
發布日期 |
2024年12月3日 |
歡迎廣大教師、學生參加! |
文:王进利 / 图:无 / 审核:叶永 / 责任编辑:廖运平